“唐僧團隊組建,你會錄用誰?”
“唐僧太啰嗦了,但他有領導力!”
“豬八戒雖然有點懶,
但會活躍氣氛,也很重要!”
一堂普通的德育課,因為這個妙趣橫生的設計,變得既有溫度又有深度。這堂課的設計者來自人大附中豐臺學校的袁楠老師。
正如袁老師所說:“很多人以為德育課就是講大道理,但孩子們最需要的是參與感和共情能力?!?
這只是上周豐臺區(qū)學科教師育德能力提升項目交流會的一小段縮影(一個區(qū)級交流會放在這所學校,原因,不言而喻)。
在交流會上,還有數學老師李惠娟將“勾股定理”從書本帶進歷史,帶著學生探討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和文化自信;小學語文老師王曉羽通過《延安,我把你追尋》,用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,感受延安精神;高中英語老師金蘇囡請同學為自己的“言”值打分,教你領悟“善言至善、美言至美” 的說話之道……
每一節(jié)課,都能聽得你出神入化。因為這些課堂,絕不是簡單的“講道理”,而是把德育教育變成孩子們可以親身體驗、深刻反思的過程。
而一所學校,如何通過德育建設全面加速發(fā)展,升級為全區(qū)的黑馬校(這幾年學生學業(yè)水平整體實現“低進高出,高進優(yōu)出”),人大附中豐臺學校有一份“抄作業(yè)”級的答案!
一、“美好教室”的小秘密:德育無痕,卻潤物有聲
“咱們的班歌是不是可以改一下?
比如加點Rap?”
“我覺得班徽上的書本太普通了,
可以換成‘無限符號’,
更有創(chuàng)意!”
在人大附中豐臺學校,每個班級都有屬于自己的“美好教室”文化——從班規(guī)到班徽,從班刊到班歌,孩子們全程參與設計。班主任于鑫岳透露:“班級文化是我們德育的抓手,規(guī)則是孩子們自己定的,他們更愿意遵守。”
改變過去德育靠盯、管、吼的方式,對于德育建設,而是通過一整套科學體系,潤物細無聲地將價值觀植入學生心中。學校設計了“學生善美育人課程”“班主任善美成長課程”和“家長善美育兒課程”,形成了從學生、教師到家庭三位一體的完整育人體系。
其中,對學生的德育培養(yǎng),學校這幾年做了非常多的精細工作,如:
從細處著眼,從小處著手。分模塊培養(yǎng)學生的“學”“思”“行”“言”“體”“勇”六大核心能力。
巧妙打造班級文化,賦予課堂生命力。班級的每一個細節(jié)都源自學生的參與,每一個選擇都映射出集體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。
菜單化社團課體系,培養(yǎng)學生多元能力。成立30多個社團,包括特色文化類、志愿公益類、藝術體育類、科技創(chuàng)新類和興趣愛好類。
引進來-非遺傳承課程。學校特聘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指導學生學習扎染、制作艾草香囊、風車手工藝和皮影表演等。
走出去-大力鼓勵學生走出校園。學校每年組織學生走出校門,參觀博物館、科技館、歷史古跡,或深入工廠、農場實踐,還開展“腳步丈量祖國”的研學活動,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理解社會,熱愛自然,厚植家國情懷。
創(chuàng)新德育評價體系。制定學生德育綜合素質評價表,并引入信息化手段,實現對學生表現的全面記錄和評估。
每生一檔,讓每一位學生被看見。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預防校園欺凌等工作,每學期末班主任會總結學生的心理狀態(tài)并存檔,德育部門通過調查問卷收集反饋,確保每位學生的成長軌跡都得到關注和指導。
二、從課堂到生活:老師是最有“魔法”的德育力量
德育的核心是什么?
人大附中豐臺學校的答案是——教師!
在這所學校里,每個教師都要求擁有“四力”(非常力大無比,啊不是……,是反思力、魅力、學習力和心力),用這四力來賦予德育課堂靈魂與溫度。
1.反思力:有意設計,又不刻意而為
反思力是教師不斷進步的驅動力。
在這所學校,反思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工具,更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。老師們通過日常教學的觀察與總結,不斷優(yōu)化德育方式,讓課堂更貼近學生需求。
美術組教師何雨塵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她的反思力。一次開學畫展中,校長的提問——“為什么學生不畫英雄人物?”——讓她意識到,學生作品中雖有風景、高樓和卡通人物,卻缺少對榜樣和現實生活的關注。經過反思,她策劃了“描繪我心中的英雄”活動,引導學生從書本中了解英雄,從生活中發(fā)現榜樣。
反思力也讓教師的德育設計始終保持鮮活與精準?!拔艺J為學科育德是學生在學科學習中通過自我感悟或在教師引領下感悟,逐步內化生成的道德與品質。要促使這一目標達成,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設計德育內容,但又不刻意而為?!?
“有意設計,又不刻意而為”。細品,非常有段位。
2.魅力:最直觀的榜樣力量
教師的魅力是德育最直接的催化劑,尤其是在直觀性強的課堂中。
體育組便深知這一點,要求每位教師既是專業(yè)導師,也是學生心中的榜樣。
體育組蔣麗萍老師就有“點石成金”的“魔法”。去年,她遇到一位“刺頭”學生小李。小李體重接近200斤,課堂上常常找借口逃避運動,甚至公開宣稱“體育課不重要”。蔣老師沒有生氣,而是耐心地觀察她,尋找“突破口”。
一次分組活動中,出乎所有人意料,小李竟然被同學選為小組成員。課后,蔣老師找她談心:“你知道嗎?大家選你,是覺得你是最合適的人選。你的優(yōu)勢,是其他人都沒有的?!边@句話徹底點燃了小李的自信。接下來的拔河比賽,她帶領小組拿下了第一名。從那以后,小李不僅每次體育課都準時參加,還主動報名了冬季長跑賽。蔣老師感慨:“一個鼓勵的契機,就能讓孩子產生巨大的轉變。”
3.學習力:把課講深、講透、講活
學習力是優(yōu)秀教師持續(xù)成長的根基,也是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標志。
學習力,一方面,來自人大附中集團的優(yōu)質資源和協(xié)同培養(yǎng)體系,助力教師專業(yè)成長;另一方面,學校搭建了“閱讀書庫”、集團協(xié)同培訓和專家講座等各式學習平臺,幫助教師把課講深、講透、講活。
學校還有一個特別的要求,要求老師們在教學中融入“能力可以通過努力發(fā)展”的終生教育理念,這一理念不僅對學生有啟發(fā),也值得家長們“抄作業(yè)”學習:
1) 言語告知,強調努力而非天賦
教師通過語言和行動不斷向學生傳遞“努力改變能力”的思維方式,重視過程而非結果,鼓勵學生夸贊自己的努力,而不是糾結于天賦。這樣,學生能夠保持勤奮向上、永不言棄的精神。
2) 包容犯錯,教導從錯誤中學習
錯誤并不可怕,它是成長的起點。教師教導學生發(fā)現問題的積極面,將錯誤視為提升自己的機會。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、尋求解決方法的過程中,他們學會了從挫折中自我激勵,保持自信和勇氣。
3) 寬松環(huán)境,拓展學習途徑
在課堂內,教師營造積極、合作的學習氛圍,強調學習的樂趣而非競爭的壓力;在課堂外,學校鼓勵學生從書籍、生活、人際交往、旅行、網絡和反思中汲取養(yǎng)分,讓學習變得豐富而多樣。
那么,老師們是如何把這套理念“用活”的呢?
例如,在思政課上,教師通過高考沖刺的真實案例,向學生展示努力如何改變命運。他們用平實而深刻的語言,讓學生明白“過程比結果更重要”,并幫助他們在壓力中調整心態(tài),找到屬于自己的節(jié)奏。
這樣的學習力也貫穿于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:從起始階段的時間管理訓練,到畢業(yè)班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(yǎng),教師們以不斷擴展的教學深度和廣度,將思政教育、學科教學和學生成長緊密結合,讓每堂課都入腦入心。
4.心力:注入“心”能量,守護學生成長
心力,是德育的溫度所在。它不僅幫助學生跨過學業(yè)的高山,還溫暖他們的情感世界。
以“三XIN”德育體系(家校齊心、銳意創(chuàng)新、明德惟馨)為依托,學校構建了貫通小初高12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。
心理教師的課堂要求不僅傳授知識,更要傳遞關懷。比如,盧麗麗老師在《向幸福出發(fā)》班會課中,通過積極心理學理論,幫助高一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潛力,在繁忙的學業(yè)中找到幸福感。李曉老師設計《閱己·悅己·越己》主題班會,帶領學生分析自身優(yōu)點與不足,克服迷茫,重塑自信。
通過“每生一檔”制度詳細記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,要求班主任與心理教師聯(lián)合跟蹤干預,及時解決學生問題。學生不僅感受到學校的關懷,還學會用積極心態(tài)面對挑戰(zhàn)。
三、“家校合力”:從一場沙龍到三代同堂的成長
教育是學校和家庭共同的事業(yè)。
校長湯步斌常說:“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?!币虼?,學校設計了一整套家校聯(lián)動的模式:
家長講座:讓家庭教育更科學
學校定期邀請家庭教育專家舉辦講座,比如北京早期教育發(fā)展促進會理事雷靜作主題為“家有中學生”的講座,通過實際案例和科學方法幫助家長解決育兒困惑。
家庭沙龍:精準解決家長困惑
學校每學期會根據家長反饋的問題,組織小型沙龍活動。一位母親在“如何應對青春期叛逆”沙龍中分享:“以前總是逼著孩子聽我的,后來通過學校的建議,嘗試去理解他的想法,我們的關系現在緩和了很多?!?
家長學習平臺:隨時隨地獲取教育資源
學校開發(fā)了三個家長學習平臺,并為家長提供了一套系統(tǒng)的學習手冊。一位家長表示:“這些資源讓我學會了如何更科學地陪伴孩子,也讓我意識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。”
家長開放日:讓家長真正走進學校
學校還設立了家長開放日,讓家長們親身體驗學校的日常教學和管理。一位家長在開放日后感慨:“孩子原來在學校這么努力,我更放心了?!?
正如學校的一位班主任說:“真正好的教育,離不開家長的參與。家校聯(lián)動,才能讓德育真正落地。”
“德育是教育之根,是學校一切工作之首?!比素S負責德育工作的景晶副校長表示,未來這所黑馬校的“善美課程”,還將繼續(xù)助力培養(yǎng)全面發(fā)展的“善美學子”、專業(yè)型“善美教師”、智慧型“善美家長”,讓更多豐臺學子在家門口接受更優(yōu)質的教育!
小編記得,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曾反復強調過:我們不培養(yǎng)“精致的利己主義者”。而德育,正是通往這條培養(yǎng)之路的解鎖神器,因為它不浮于表面,卻潤物無聲,它可以成就一個個更好的孩子,也可以成就更好的教育。
“敦品勵學,至善至美”是人大附中豐臺學校的校訓。這所學校也正是通過一堂堂“有血有肉”的課堂,把德育融入學科教學,以悄無聲息地激發(fā)學生的好奇心和責任感,培養(yǎng)“有血性、有靈性、有理性、有詩性”的人。
“其實德育不只是說教,它需要孩子親自感受到,用他們的語言講出來。”正如袁楠老師課上說的:“所以啊,唐僧的隊伍到底錄不錄取,還得他們自己評估!”